B体育建设习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⑦|打造全过程科创文化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9-18 07:00:55

  B体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。要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,必须抓牢建设科技强国的任务目标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,揭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机制体制全面创新的重要作用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,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要建立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。当前,打通教育、科技与人才循环的文化实践仍要不懈探索,与时俱进,回应时代要求。

  文化具有独特的作用。一是涵养,能持续地塑造价值观念,改变人们行为和决策的方式。二是激发,通过营造积极崇实、勇于创新的科创文化氛围,不但能鼓励更多人从业创业,还能不断拓展教育部门的能力边界,使用才与育才之间形成正向循环。科创文化建设不只是做科普,还要看是谁在做科普、为什么做科普,以及普及了什么类型的知识与信息。以二战前的美国为例,其科技博物馆平台公共属性较弱,对企业策展大门敞开,于是化工巨头杜邦进驻发声,以尼龙等新材料的展览摆脱军工企业的刻板印象,改善了品牌形象,还以“纯科学”的转型口号迎合了当时大学里材料科学的兴起,促进了更多青年人投身这些可以致用的“科研”事业。

  对我国来说,教育、科技与人才要协同发展,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念在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传导不畅。第一环节是基础教育。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后,各地仍存在课业负担过重、升学压力过大的情况,成绩至上仍然盛行。第二环节是高等教育。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已经领先世界多年,但产学研用仍不畅通,高校成果转化率低。第三环节是产业攻关。企业是科技攻关的重要主体,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动机,但当前企业研发明显不足,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比重失衡,行业兴替和财富积累未能促成有质量的历史叙事,企业始终缺乏用故事直达人心的能力,减缓了人才培育的文化土壤加速形成。由此可见,人才培养过程中价值导向的失灵,引发“学无以致用”“用无以劝学”的情况,面临人生转型的青年不知所措,国家则与许多隐藏的奇才擦肩而过。

  优秀的科创文化,应该立足贯穿科技发展全周期的价值共识,突破简单的学历思维、学科视野和财富崇拜。要建设全过程科创文化,其内核要扎根于实践为先、行业为本、历史为鉴的价值理念。实践为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指导,强调参与改造世界的重要性,以用为本,反对止步于理论的本本主义,反对将学历视为文化资本的利己主义。行业为本是以投身具体产业岗位为目标来培养人才,不拘泥于现行高等教育中专业对人才的要求,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,充分探索人才质量的广度深度B体育,让各种人才都能找到投身科创的用武之地。历史为鉴是辩证看待科技与文化的关系,不搞文化“鄙视链”,让文化史与科技史互为镜鉴,把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当作历史工程细致去研究,夯实讲好中国科创故事的史料底气。

  全过程科创文化建设过程中,必须突破现有的机制体制,跨越职能真空地带B体育,重新整合社会资源。在基础教育环节,要打破学历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边界。学历教育是知识教育,社会教育则是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寻找自我价值的社会化过程。科创文化建设需要更多从业者发声,从职业立场出发,提供能够促进青少年了解“职业”的内容,帮助他们理解公共利益与科技研发的关系,杜绝搞科研就是闭门造车刷题的错误观念。当前基础教育中缺少能够对接的主体,这就需要科创企业积极作为,在园区的访客中心、楼宇,或是社区图书馆内提供简易陈列与讲座,将从事科研的一线视角带给社会公众。企业能在传播科技前沿知识的同时实现品牌效应,政府则应当在这些陈列的规模和影响力达到一定公共性之后,将其视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,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。

  在高等教育环节,要打破学科纵深和跨圈联合的边界。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,要“强化科技战略咨询”,旨在实现科研资源更高效的联合协作,显示出跨圈合作的重要性。因此,科创文化建设应当鼓励高校学生走出去B体育、抬起头,用工作坊等跨专业、跨学科的青年圆桌,将上下游产业、不同技术路径、历史与政策等广泛涉猎融通,提前关注市场实际需求,聚焦趋势性变化,培养就业更具弹性的复合型人才。当前高校中罕有这样常规性的机制,这就需要博物馆B体育、图书馆等社会教育平台搭建舞台,由学校团委等牵线,让更多普通科研青年与社会、公众面对面,分享自己的科研见闻,在被看见、被听见、被尊重的过程中,找回深耕专业的意义。这既涵养和激发了宝贵的青年人才,延长了他们的学术生命B体育,也为新一代人才提供了管窥高校学术生态的路径,帮助他们尽早明确志向。

  在产业攻关阶段,要打破人文社科与理工学科的边界。科技发展不是孤立的,而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过程,其发展未必有现成的模式。以科技发展为线索的社会经济史研究,既包括对中外科研成就的编年梳理,也包括经济、政策、机制沿革的考察,同时也要着意记录当下发生的事,为后世留下史料。这种将科技发展视为文脉延伸的意识,对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不言而喻。企业和学界当前大多疏忽于此,这就需要专职的学术团队深耕以科技为线索的全球史,在师范教育各个层面普及科技史知识,同时由学术团队引导企业将心路历程归纳提炼,形成历史叙事级别的中国故事。企业可以以这些素材为桥梁接触更多人才,高校也可以将这些故事积极融入课程思政,用鲜活的身边事和更为朴素的理想感召,激发学生创新立业的志气,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。

  教育、科技与人才彼此关联毋庸置疑,但其关联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各不相同,没有标准答案。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,应当以国情为基准,对教育、科技与人才形成符合实际需求的评价标准,不必时时处处向外对标看齐。应当始终强调学以致用、热忱敬业和历史大局观,让更多学者与青年敢于创新,设置公正的评价标准,帮助我国科创事业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新路。